随着经济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不少行业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顶梁柱,同时也是推动诸多基础行业向前发展的引擎与枢纽股票配资app下载排行,当前正经历着改变。诚然,变化中蕴含着风险和挑战,但夹缝中也存在机遇。谁能在低潮时控制风险,把握趋势完成转型,谁就能厚积薄发,在升浪中脱颖而出。
面对银行业的变化,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有着自己的观察和解读。他直言,银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且转型是多方面的,更需要多举并行。中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大,虽然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只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能在巨量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发现机遇。
作为香港最大的本土银行,房地产企业一直是恒生银行的核心客户群之一。此前,恒生中国的业务结构也沿袭了母行特点,但最近几年,房地产在恒生中国业务中的占比已逐渐下降。宋跃升认为,要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传统行业中走出来,多挖掘高新科技产业的活力,发现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精制造业等代表着下一步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和方向、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此外,大力发展数字化、发掘自身优势、找准切口也是多维战略中的一环。
作为一家港资银行,大湾区是恒生银行的战略发展重心。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恒生银行也亲历了大湾区的发展与变迁。当谈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恒生银行与大湾区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时,宋跃升感触颇深。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输世界上任何一个湾区。“当人流、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壁垒被完全打通,大湾区的融合还将更加紧密,协同效应也将成倍体现,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潜力。”宋跃升表示。
银行业直面多维度转型
第一财经:今年是恒生银行成立90周年,也是恒生中国成立的16周年,回望过往,有哪几个重要节点?
宋跃升:1985年,恒生银行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代表处,此后“立足香港、扎根内地”近40年。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恒生在内地一直发展得比较稳健,逐渐从只有一家代表处、一家支行、一家分行,发展到在内地近20个主要城市设有网点,业务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
恒生在内地的发展和业务拓展,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比如2009年,恒生中国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是最早参与的外资银行之一,这也是当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早的举措之一。2013年,恒生中国启动国内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并成为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首批试点银行。2019年,恒生中国成为首家进入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的外资银行。2021年,跨境理财通业务正式开始试点,恒生中国率先成为首批开展“跨境理财通”服务的银行。
恒生中国的愿景,是成为在中国内地领先的港资银行,以及母行在内地市场服务的延伸和补充。随着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不断融合,大湾区概念不断的推进和加深,恒生中国将以客户为中心,在大湾区探寻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发挥跨境联动的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的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一个桥梁,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金融伙伴。
第一财经:如何看待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宋跃升:危机和挑战中往往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对银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当下,中国的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因此也会伴随着一些行业的调整。
未来银行业有几大趋势:第一是数字化。这一点,中国比全球任何国家都走得快,因此,银行不仅要面临同业之间的科技竞争,还要面临与其他金融科技机构之间的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银行完成了从柜台式服务到无接触线上服务的过渡,也在获客渠道方面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第二,硬科技含量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往硬科技倾斜,银行业顺应了这一趋势,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硬科技也成为未来恒生的业务发展重点之一。
第三是绿色可持续。早在十几年前,恒生就开始为环保行业的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银行开始向绿色金融的业务和产品开发方向发力,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存款、绿色账户、ESG相关金融理财产品等。
除了对如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的绿色能源行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传统企业也需要进行绿色转型。有一些企业可能会在转型中被淘汰,有的则通过升级迭代,完成从高污染、高排放向绿色的转身。银行在企业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绿色金融产品,还要帮企业打通上下游的绿色链条,把握绿色转型的节奏。只有找到绿色转型与收支之间的平衡,企业才能更长久得发展下去。
当然,达到绿色可持续目标的过程是漫长的。现在,大家更想把绿色服务往纵深去发展,把基础的事情做得更扎实,更客观地看待绿色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绿色转型的阵痛与机遇。
第一财经:您曾在采访中提过,当经济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会逐渐降低。作为与房地产高度绑定的金融行业重要角色之一,银行的业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宋跃升:银行业一定是跟随经济转型而转型的。房地产行业作为银行业曾经的业务重点之一,其调整对银行业带来了转型的挑战。
可能在任何一个国家,银行业对房地产都有不小的敞口。今年银行业对房地产的敞口可能继续下降,贷款利率也会下行。
但仅调整房地产的贷款比例远远不够,解决了比例问题,还要直面“绝对值”的问题。2022年,受房地产业景气度较差等因素影响,部分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资产质量下迁,房地产业不良余额及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使得不少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双位数增长,甚至有的银行同比增长超过了一倍。如果企业的出险越来越多,对银行的坏账拨备、不良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都会形成压力和影响。
因此,银行应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传统行业中走出来,多挖掘高新科技产业的活力,发掘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精制造业等代表着下一步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和方向、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除了优化利息收入,拓展非利息收入也是银行业转型的抓手之一。外资银行可在对公业务上发挥跨境金融业务优势,服务实体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对私业务上则推进跨境财富管理能力建设,推动跨境资金和产品的互联互通。
从快速发展走向存量博弈
第一财经:金融开放的政策为外资银行带来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如何看待当下外资银行的竞争格局和节奏?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压力才有进步,十几年来,外资银行的压力有什么变化?
宋跃升: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银行的业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规模也比较小。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开放不断加速,外资行不论是网点还是业务类型都越来越多。但是最近两年,确实感觉到整体的经营压力陆续上升。
可以说,过去多年里,外资银行发展速度并不慢,但中资银行的发展速度更快。从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相对值来看,中国加入WTO之前大约在2.4%,去年年底只有1%。因此,外资银行的压力之一,就是在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面临市场话语权、新客户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挑战。
此外,市场份额少、体量小,也会让外资银行的经营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把成本收入比做得比较好的前提,就是规模足够大,也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事实上,做一家总资产规模1000亿的银行和做一家总资产规模10万亿的银行,可能前期的投入是差不多的。虽然外资银行规模小、份额少、但经营所需的部门、系统要求等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就是固定成本或者固定支出偏高,投入产出比较小。这也是外资银行在投入端,特别是一些系统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当中,往往感觉比较吃力和困难的原因。
但中国整体的市场是巨大的,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过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快速扩容,即便只“拿”一点,对银行而言的增量也是可观的。但现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拓展市场、获得新增机会的难度变大了。这样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如何更好地把握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成本控制、提升效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财经:当差异化、更好地本土化,或者国际化、数字化成为外资银行的主流战略,恒生中国依托母行之外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在多年发展过程中,战略和定位有没有一些改变?
宋跃升:我觉得一定会有变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面临的挑战并不明显,但当大家都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时,就要面临生存的挑战。
中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大,也非常有潜力。虽然相较中资银行,现在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即便份额只是从1%发展到2%,对外资行来说都是翻倍的增长。因此只要找准立足点,找到切入点,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就能在巨量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发现机遇。
恒生中国的发力点之一,就是数字化。事实上,恒生中国在过去几年中也在不断加大数字化、信息化的投入。在疫情期间,恒生中国可以依托技术支持,远程保证业务的连续、有序开展,目前恒生中国的客户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完成95%以上的个人业务,以及90%左右的公司业务。
此外,高效的决策机制也是恒生中国的优势之一。作为在内地相对小体量的外资银行,我们更擅长快速调整策略,发掘并抓住市场机会。比如在2021年,我们看到对公数字人民币业务的机会,便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内部系统产品规范、走完了审批流程。当年,恒生中国落地首笔企业数字人民币收款交易,为企业打通最新的数字货币收款渠道,实现企业移动收款全渠道的覆盖。
缘起大湾区,深耕大湾区
第一财经:作为一家港资背景的银行,您如何看待大湾区未来几年的发展机遇?
宋跃升:从去年12月至今,我已经往返了6次香港,其中有两次是经由深圳福田分行出发,一日内到访东莞、广州、香港,可谓深刻体会到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便利性。我的经历仅是大湾区生活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区域之一,大湾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交通上,互联互通带来的是无穷的经济活力。
近年来,大湾区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沪深港通、内地与香港互认基金等机制成功落地,“跨境理财通”业务平稳运行,此前推出的“金融支持前海30条”则涵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适度放宽跨境投融资限制、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多方面。
与此同时,过去一些小的痛点和难点也正在被逐一解决。比如,如何让香港的居民更便利地到内地开户,申请支付宝、绑定微信支付,如何更快速地完成资格互认、学历互认等,都是最近正在推进的。
我认为大湾区的定位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湾区。9+2城市中既包括创新的生产基地,也包括国际口岸和国际金融城市;有发达的科技基础,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当前,大湾区经济总量大约为2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可以达到4.6万亿美元,实现翻倍。当人流、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壁垒被完全打通,大湾区的融合还将更加紧密,协同效应也将成倍体现,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潜力。
第一财经:恒生中国在大湾区有何发展规划?通关之后,恒生中国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推出了哪些新举措?
宋跃升:恒生银行立足于香港,在内地的第一个代表处设在深圳,第一家分行开在广州,发展足迹遍布大湾区,多年来也是将业务重点放在大湾区。目前,恒生中国的金融业务已经覆盖大湾区所有城市,且大湾区占恒生中国业务约三分之一。我们希望依托母行在香港的优势,在大湾区继续做深做强。
随着大湾区策略的不断推进,大湾区的财富管理需求及营商动力日趋活跃,母行香港恒生已分别在中环、上水开设了专门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和跨境理财团队,并为企业特别设立大湾区专员,结合先进的数字银行服务,全方位协助客户。在内地,恒生中国也专门建立了服务大湾区客户的团队。今年3月,恒生中国内地首家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落地广州,增设的深圳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也将于近期投入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在大湾区的财富管理需求。
对公业务方面,我们形成了内地和香港的统一部署,将客户经理团队完全打通,面对有跨境业务需求的客户时,同时配备一位内地客户经理和一位香港客户经理,以提供完整配套的一站式服务。对于客户而言,只需要对接一个客户经理,就等于对接了整个恒生银行,可以轻松规划企业在内地和香港的各类业务。我们也会安排同事分别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工作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两地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准确快速地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高效沟通。
(此文不代表第一财经观点,系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目的刊登。)
举报 文章作者张苑柯
相关阅读 关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落实融资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改良金融机构从业者考核标准。
07-08 20:21 中信证券:《稀土管理条例》公布,行业有望高质量发展中信证券:《稀土管理条例》公布,行业有望高质量发展
07-01 08:29 “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活动在湖北咸宁举办 06-20 17:06 民营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快速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在创新、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6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45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4%。其中,民营企业5517.7万户,个体工商户12527.3万户。在此背景下,推动数量巨大的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06-17 00:39 珠海出台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对在本地生产经营的航空器产品股票配资app下载排行,予以分类分阶段奖励支持。
06-14 17:1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在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