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已经在A股上市11年的美的集团2024专业配资,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继续冲刺A+H股两地上市。而在去年10月24日,美的也曾冲击过港股IPO。
作为国内家电头部企业,美的此举也引来业内关注。二度冲击港股的背后有哪些考量?为何已经在A股上市的它,还要去港股?
美的再次瞄准港股
五一前,美的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这已经是美的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A+H”上市。据港交所文件,本次IPO联席保荐人为美银证券、中金公司。
根据美的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拟在H股发行不超过10%的股份,以目前公司接近4900亿元的市值计算,美的集团10%的股权价值在490亿元上下浮动。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美的第一次冲击港股IPO了。
回到去年8月,美的当时发布公告称,董事会通过了《关于同意公司研究论证公司境外发行证券(H股)并上市事项的议案》。当年9月,美的集团公告称,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发行并上市。
2023年10月,美的集团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议案》。当时的招股书显示,本次募资将用于公司全球科技研发,包括专注于长期基础技术研究,产品平台创新项目等。
美的为何执着港股上市?
此前,美的集团相关人士曾表示“上市不是为了募资”。在2023年度美的集团股东大会上,美的集团高管称,去港股上市不是为了募集资金,如果募集资金一年要分红200多亿元人民币,少分红不就解决了资金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港股具备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从招股书来看,美的基本面较好,业绩稳中有涨。2021年至2023年,美的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34.61亿元、3457.09亿元及3737.10亿元;年度利润分别为290.31亿元、298.12亿元、337.47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8.5%、8.6%及9%。
其中,2023年美的集团14.1%的归母净利润实现201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该增速时隔2年重回两位数增长。
今年一季度,美的实现营收1061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母净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11.91%。
家电业务增速放缓
从账面来看,美的目前似乎不缺钱。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该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余额约为816.7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16.80%。与之相比,该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约为88.1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为144.58亿元。
虽然说着是不缺钱,但美的自上市以来通过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却也不少。同花顺数据显示,2013年-2022年,包括IPO募资在内,该公司累计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共计840亿元。
撇开资金,美的此番忙着港股上市,意欲为何?
首先从赛道来看,目前家电行业整体进入存量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家电市场的销售量从2017年的28.86亿台增至2023年的30.67亿台,复合年增长率仅为1.0%,增长已显颓势。
从美的的营收来看,其复合年增长率也是极其缓慢,基本在1%左右,已然接近“天花板”,寻求新增量成为必然的选择。
此前,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也曾表示,未来三年家电行业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一方面大环境已经进入慢增长阶段,另一方面家电行业早已是红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除了传统的家电三巨头,目前还涌现了细分品类、互联网巨头、智能家电品牌等新势力。
具体来看,在家电市场饱和的背景下,美的智能家居业务增长缓慢。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是美的的主要业务。招股书显示,2023年,智能家居业务的营收占比为65.9%,较2021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美的选择赴港上市,或意在加码出海寻找新商机。毕竟,港股市场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更广泛的投资者参与股权投资,这或将给美的提供更多机遇和资源支持。
巨头也在愁新增长
家电业务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成长空间有限,美的集团必须寻找到“第二引擎”。
此前,美的集团备受关注的致股东信中,也表示了对未来的担忧:
“在全球低增长的环境下,美的如何实现增长?技术浪潮和商业模式剧变的冲击下,美的如何形成新的竞争能力?在海外挑战重重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进一步加快全球业务布局?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焦虑和迷茫中,我们如何突破穿越周期?”
那么,针对这些担忧,美的的布局又有哪些新体现?
从市场区域来看,加码海外是美的的一大战略。据了解,美的集团的海外收入占该公司总收入比例已经超过了40%,产品销售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
对于出海业务,美的集团曾放出豪言称,到2025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要突破400亿美元(接近2900亿元人民币),国际市占率达到10%。在东南亚区域要做到第一,北美则要进入前三。
不过,目前来看,这一目标还相距甚远。
从业务类别来看,To B 业务成为了美的新增长点。财报显示,2023 年,美的 To B 业务共计收入849亿元,总收入占比也由2021年的21.4%提高至2023年的26.2%。
其中,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收入为279亿元,增速29%;智能楼宇科技创收259亿元,机器人自动化创收311亿元,均创下双位数的增长。
但跟家电主业务相比,这一业务的占比还是较小。同时,这些To B新业务的表现也不够稳定。
今年一季度的ToB业务中,智能建筑科技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6 24专业配资,增速放缓。该公司称,主要受部分国家热泵补贴政策变化及欧洲天然气价格下降影响。而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67亿元,同比下降12%,主要受国内汽车厂商新扩产能计划暂缓和海外汽车厂商产品策略调整影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在线观点